《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激情燃烧的岁月 人生转折的时光 ——吉林化工

 
来源: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1
 

2020年10月,母校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70周年华诞。作为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吉林化工学校1977 级、1980 届化工机械专业的学生,刚好也迎来了毕业40周年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化工机械771 班的校友无论走向何方、走到哪里,都会珍藏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段人生转折的时光。

幸运地赶上开往学校这班车

1978年3月18日,恰好是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日子,我们班40名同学,从吉林省的大城小镇、穷乡僻壤,来到美丽的江城——吉林市,汇聚在位于江南宝山路13 号的“吉林省石油化工学校”,编入化工机械专业。由于是1977年参加的高考,属于1977 级,故简称“化机771 班”。1977年初冬那场考试,是中断十年之后首次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不过是由各省份组织命题。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本科,同学们都心有不甘,高兴不起来,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与一起参加高考而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龄人相比,我们毕竟还是幸运地赶上了开往学校的这班车。学校寄来的《新生入学须知》里面要求“自备半个月的粮票,起副食关系供应介绍信。自备25 公分三角板一副,三用圆规一盒和25 公分学生型对数计算尺一把。”“预交书籍费6元和半个月的伙食费十元整。”与现在新生入学的场面不同,全班同学都是自己来报到的,没有哪个家长陪伴。那时公路客运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稍远一点的同学都是乘火车来吉林。宿舍里只提供床铺,又逢春寒料峭季节,棉衣棉裤加上被褥,每个新生携带的行李都不少。我的行李等物品都放到一个木箱里面,从我保存的列车行李票上看,应该是提前一天于17日从辽源站出发,在梅河口站转车,第二天上午到达吉林站,行程291 公里,木箱重45 公斤,相当于现在乘坐飞机托运两件行李箱,由火车站的行李房送到列车前面加挂的行李车上托运。记得学校派出一辆非常普通的解放牌卡车到吉林站接我们新生,那个年代卡车装上帆布篷是可以载人的,学生下厂实习就是乘坐这种“大篷车”,学校购入第一台黄海牌大客车则是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们在校期间没有赶上。当时校园南侧的恒山西路还没有开通,学校正门开在校园北侧,大概的位置就是目前的第5 教学楼和第1 宿舍楼之间。自己来学校要在火车站乘坐3 路无轨电车,到江南体育场下车,然后沿江南大街(今吉林大街)南行200 米,向右折转进入不直也不宽的宝山路,路边就是菜地,行进300 米就到了校园。

吉林化工学校七七级全体同学毕业留念(1980年8月5日)

经历了两年半难忘的学习生活,我们于1980年8月8日顺利毕业。这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修业年限,后来除1978 级修业年限为三年外,学校从1979 级开始明确为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两年,延续多年。1992年开始,同时并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4年。1980 届有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橡胶方向)、石油炼制、化工分析、化工机械等共5 个专业,共190 人。由于1978年学校被化学工业部确定为重点专业学校后在1989年更名为“吉林化工学校”,我们这一届也就成为“吉林化工学校”的首届毕业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学校格外重视这次毕业典礼,1980年8月5日,全校在操场上请来摄影师采用转机留下了毕业大合影,8月8日各个班级又单独拍摄了全班毕业照。后来由于每届毕业生规模都在扩大,就很少组织这种全校毕业照了。

吉林化工学校化机771班毕业留念(1980年8月8日)

承载美好记忆的大通铺

当我们从北门走进校园的主干道路,被两排现在已经是合抱之粗的垂柳所簇拥着。道路的东侧,沿着南北方向一字排开的是三栋、两层的宿舍楼。从我们3月份入学到78 级9月份开学这半年里,学校只有76 级和77 级两个年级,每个年级分成五个专业,在校生尚不足400 人。这样,三栋宿舍楼,一栋是男生宿舍,一栋是女生宿舍,还有一栋是单身教工宿舍,完全住得开。后来由于在校生增多,三栋宿舍楼陆续又都增建了一层。教工家属宿舍则在校园西北侧的“四合院”平房。刚入学那会儿,我们住的宿舍比较宽大,每个宿舍定员16 人,走进每个宿舍,都是整齐划一的上下两层对面通铺,每层并排住4 人,两层能住8 人,上下层之间有松木制作的坚固木梯相连。至于单人床,我们当时想都不敢想。不过在毕业前,学校也改善了我们的住宿条件,用上钢管焊制的双层单人床了。不过,回想起来,正是这种贯穿的大通铺,造就了班级的集体意识和同学间的协作意识。谁也没有秘密可以隐瞒,谁也没有特殊可以体现。最方便的就是拆洗被褥后重新缝制,在大通铺上操作,完全可以铺开,那可真叫舒展。我有下乡当知识青年独立生活的经历,所以拆洗缝纫不是什么难事,有的男生以前没有离过家,这些针头线脑的事情,就只好请女生来帮忙。宿舍人多,年龄差又很大,学习安排又紧张,所以自然要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团队意识”、“集体精神”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该休息就休息,不能随意越过雷池,谁有违犯,自然会招来谴责。看到现在新建的学生宿舍,比起当年的条件真是好极了,4 人或6 人1 间,上层住宿,下层是学习的书桌,还有统一的衣柜,令我们睡过大通铺的校友羡慕啊。

甜美的发糕原来是昂贵的绿色食品

我们1978年刚刚入学时,食堂是“实伙”。一般一个班级四个小组,每小组十个人围着一张固定的圆桌就餐,没有餐椅,全部是站立就餐,有点军事化的味道。餐具是粗瓷碗,由于那时细粮是限量凭票供应,数量很少,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与吉林省的特产——玉米面打交道。学校为了粗粮细作,让学生吃的香甜,改进了主食品种,添加了“发糕”。这种发糕非常松软,比起吉林百姓家里常吃的玉米面“大饼子”口感更好,可谓绿色食品。刚刚制作出来的发糕还十分香甜,二两一块,售价二分五厘,每人早晨是两块,还可以分得一碗粥,如果不够吃,可以事先自购餐券“加量”。经常是同桌的女同学将发糕让给饭量大的男生吃,而男生往往将粥让给女生喝。一个小组中大家轮流排队打饭、饭后洗碗,我所在的第二小组不知是谁还找来一只木箱,专门放碗筷等餐具,当然也临时存放些我们从家中带来的各种风味的咸菜。很多好消息都在饭桌上传播,很多不开心的事也在饭桌上消解,遇到谁有事上街或生病不能来就餐,大家抢着帮助将饭带回去,真是像家庭里面的亲兄弟姐妹一般,其乐融融。难怪,每每有那个年代的校友聚首,提起学生生活,“发糕”总是频率最高的词语,原来承载了那么多真挚的同窗之情、那么多学校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关爱。后来得知,制作发糕的“发糕机”是采用电阻板加热,耗电量很大,学校食堂是亏本运营的,但是学生愿意吃,也就由学校补贴着坚持下来了,一直到细粮成为主角之后才消失,很是遗憾。现在我们到农家风味的饭店就餐,虽然也能够吃到发糕,但是不能与昔日学校食堂的发糕同日而语了。

简明的教学计划及实施

报到开学后不久,我们就进行了入学教育。据我当时的笔记,化工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中等技术人才(中等技术员、中等技术工人),初步具备本专业有关计算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事科学实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等脑力劳动,又能够从事体力劳动。”

关于77 级化工机械专业的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根据当时我的笔记整理成表格加以说明(表1)。

表1 吉林化工学校化工机械77 级教学计划总周数:理论教学74 周,入学教育1 周,复习考试5 周,学期总结4 周,教学参观2 周,学工实习14 周(第三学期安排3周在校内实习厂进行的金工实习,4 周在校外进行的生产实习;第五学期安排4 周在校外进行的毕业实习,3 周在校内进行的毕业设计),学农10 周,学军1 周,假期12 周,毕业教育2 周,合计125 周。课程序号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三学期 第四学期 第五学期 周节数 学时1政治 政治 政治 政治 3 192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体育 2 148 3数学 数学 8 248 4制图 制图 6/8 216 5金属材料 5 80 6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3/8/6 270 7电工 6 90 8泵机 泵机 5 160 9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 4/8 156 10 化工设备 化工设备 4/8 156 11 化工生产概论 6 66周学时 24 24 24 24 26理论教学周数 16 15 15 17 11 理论教学周数:74学期学时 384 360 360 408 286 理论教学学时:1782*2

通过表1可以看出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之后,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大致的情况。两年半的时间,开设11 门课程,每周24 学时(每周六天工作日),实习安排3 次。课内时间并不多,这样就有足够的课外时间消化理解、完成作业。制图课时常有大作业布置。工程力学课在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部分安排有“积木式”的减速器课程设计,开始接触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学会了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提升了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所谓“积木式”设计,就是提前下发课程设计任务,随着课程教学进度不断推进,分阶段完成设计任务,课程结束时,课程设计任务也随之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随学随用,真实感强,环环相扣,学生比较重视,可以节省集中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减少了到课程设计时又需要重新复习某些教学内容的时间。

减速器课程设计(积木式) 作业零件图(1980年)

记得在校内实习厂进行的3 周金工实习,以制作钳工使用的划规为载体,进行钳工工艺的综合训练。按照图纸要求选料,锻造和热处理是由师傅协助,其余的工序都是自行完成。从划线、锯割、锉削、钻孔、攻丝,直到铆接、装配,最终制作出划规。4 周的生产实习是在位于沈阳铁西区云峰街的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后更名为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与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重组,现简称“沈鼓集团”,2019年进入中国制造企业500 强)装配车间进行的,指导老师与工厂很熟悉,提前与车间取得联系,了解装配生产计划,一般在上半年生产任务最繁重的六月份,车间也需要人手。我们每人都分配跟随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傅,从识读装配图和技术要求开始,一起备料备件,直到安装调试好一台4L-20/8 往复式空气压缩机,装上包装箱。生产工期排的很紧,装配车间的天车往来穿梭噪声也很大,师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详细讲,只是在重要的节点提醒你注意,这就逼迫我们每天实习之后查阅教材和技术资料消化理解,实在弄不明白的问题才会提问。这种全流程参与,不仅熟悉了压缩机的工作系统、传动系统,也熟悉了气路系统、冷却系统和润滑系统,为安装调试和维修压缩机打下了坚实的结构基础,为毕业设计做了铺垫。这种高效率的实习,密切了校企关系,相当于现在的“顶岗实习”,同时也解决了企业任务繁重时人手紧缺的难题,受到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欢迎。装配车间请示厂领导同意,在实习结束前特别安排一台超长的大货车,载着我们实习的师生前往90 公里之外的千山风景区观光。那时还没有沈大高速,所以是起早出发、贪黑返回,虽说很疲惫,但是大家有一种成就感,玩得很尽兴,后来这个环节基本成为后续年级化机专业到沈阳实习结束前的保留节目。毕业实习是在大连石油七厂(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化分公司)进行的,主要是化工设备的安装与维修作业,这家企业的师傅素质很高,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我们影响很大。1980年化机771 班毕业设计的题目有精馏塔、球形储罐、活塞式压缩机等设备类和机器类的选项,指导老师为我们准备了设计指导书和参考书等技术资料,每类题目都要求进行一定的设计计算或者校核计算,当然也都要写出设计说明书、画出0 号装配图等,我选择了与生产实习密切相关的4L-20/8 往复式空气压缩机的设计,也许是0 号装配图的质量稍好些,也许是用仿宋字誊写的设计说明书撰写得稍好些,最后我被确定为代表压缩机这组参加全班公开答辩,为了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我还特意到学校附近的江南公园,在树荫下一个安静的角落准备了整整一天。前几年,一位青年教师在仓库中发现了我当年的毕业设计样本,我如获至宝,珍藏起来。

1977级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及装配图(4L-20/8空气压缩机局部)

富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群体

1977年夏,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我党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为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教育界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加上高考的恢复,使教育界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广大教师迸发出教书育人的极大热情。那时,我们学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准在中等专业学校当中堪称一流。有数据为证——在我们毕业两年后,1982年吉林省首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我校就有六名老师被评聘为副教授!这不仅在全省名列前茅,也创造了全国化工中等专业学校当时的师资力量之最,在数量上甚至也超过了某些本科高等院校。这件事,每每让我们这些校友回忆起来还引以为自豪。学校创办比较早,有很多老师来自南方,他们讲课的口音可谓“南腔北调”,尤其是讲到重点处,老师很投入、很兴奋、也就顾不上讲普通话,地方方言淋漓尽致,我们就更听不懂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家互相交流、理解、揣摩,逐渐能够听明白了。这些老师,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有自己的教学特长。他们很多都是来自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院、大连工学院、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还有一些老师是在学校读书后毕业留校任教的,经历过几年在校期间全方位的“考察”,应该说多数都是品学兼优,而且留校后几乎都被学校选送到著名大学进修深造。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曾经历了从“校办厂”“厂办校”,到“厂校分设”的变化。“厂校分设”、学校恢复招生前,很多老师就在工厂的车间里劳动锻炼。有的从事过下料和材料性能测试,有的开过切削加工机床,有的做过钢铁材料热处理,有的从事过压力容器的无损检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堪称为“双师型”。因此,我们化机771 班的学生接受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的专业教育、近于苛刻的科班训练。这批优秀的教师,自然受到我们学生的爱戴和尊敬。印象很深的就是晚自习,当时学校教工的家属区就在校园西北角,最早的院落是1954年建校时配套建设的平房区,俗称“四合院”,后来又陆续在周边增添几栋平房、乃至盖上了一栋家属楼。这样,每天晚餐后的晚自习时间,很多老师便陆续从家中来到学校,有的到教研室备课,有的到班级教室辅导答疑。同学们虽然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大部分同学毕竟是从社会重返校园,知识体系不完整、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很多。同学间一方面经常互帮互助,另一方面也很坦率,晚上看见老师来了,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简单的可笑,有时提出的问题超出了课程的范围,老师们都耐心地加以解答,甚至下自习的铃声响过,这种师生对话也不罢休。回想起来,在月光下,老师在同学们的簇拥下一起离开教学楼的情景是那样的温馨。在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和大连石油七厂实习期间,专业老师们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让我们学生十分敬佩,也让这些国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石油炼制企业的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刮目相看,能够成为他们的学生,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

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我们77 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田野,有的已经是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妇女主任、生产队长,有的是农村中学教师,大多数是下乡或返乡的知识青年,应届生是极少数,都有一定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由于高考停招了十年之久,我们班40 名同学年龄最大的是1954年出生,入学时24 岁;最小的是1962年出生,入学时16 岁,年龄整整相差8年。班级同学遇事都比较谦让,很少有过争吵,偶尔产生过一些磕磕碰碰的小摩擦,往往也在大家的斡旋下及时化解了,在前后两任班主任的指导、班级干部的努力下,可以说是一个很团结、很和谐的班级集体。同学们的文化基础不是很厚,对掌握化工机械专业知识充满了渴望。为了将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大家都很勤奋。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宿舍楼开门,就有同学蹑手蹑脚地带着教材和笔记下楼了,秋冬季到教室,春夏季到操场,看书学习、背诵英语。最初学校英语教师很少,请一位老教师通过有线广播进行“线上教学”,同时,大家每天早晨收听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转播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英语教学节目作为补充。全班同学都以最早走出宿舍楼、最早进入教学楼为荣。晚上宿舍的“卧谈会”很多是以当天的课程或晚自习老师的辅导为话题,各种考试之前的分析和预测更是“激烈”。有的同学不满足于中专这个层次,还在抓紧时间进行继续深造的准备。当时高校刚刚恢复办学,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学校教务处和各教研室就想方设法到高等学校或兄弟中专学校的教材科去协调订购。记得我们用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学校自己编写的油印讲义;数学课程的高等数学部分,采用的是上海纺织工学院的铅印讲义《微积分》;制图采用的是华中工学院等九院校合编的《机械制图》,工程力学课程采用的是广东石油化工局七二一大学和广东石油化工学校铅印的《机械设计基础》,其特点是打破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课程的界限,组成新的系统。上册介绍机械设计的结构基础和运动学基础,下册介绍机械设计的力学基础和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即使是今天看来,这种框架设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格,也有其可取的优点,所以我完好地保存并不时借鉴着。至于化工原理课程,我们主要介绍了流体输送、传热和精馏这些典型的单元操作,采用的是大庆石油学院的分册油印讲义。泵机课程实际就是化工机器,学校配备了好多套西安交通大学编写的《活塞式压缩机》设计手册,加深了对各种型号压缩机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化工设备课程为每位同学准备了厚厚的《钢制压力容器设计规范》,这是很多本科院校都做不到的,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压力容器每一个设计参数的意义及选用等技术规范,使我们受益很大,有的同学毕业后就到化工厂的设计室工作,由于比较熟悉国家规范,得到重用,被提拔到设计室的领导岗位。化工设备课程还无偿提供给我们很多日本的JIS标准等设计资料参考。数学课程平时参考樊映川的《高等数学讲义》感觉抽象难懂,有一次,大家得知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编写了新版《高等数学》,好几个同学结伴前往北京路新华书店排队抢购,结果只买到了1 本,大家就作为参考书交换着看。为了磨炼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很多同学还在晨读之前进行长跑锻炼,经常从学校跑到零公里(现在江城大桥的位置),往返接近6 000米,长年坚持。正是有这样的基础,使得我们班级有多名同学被选拔为学校长跑队的主力队员,为学校赢得吉林市大中专长跑比赛多次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

化机771 班毕业整整四十年了,班级中最年轻的同学也即将退休。当年,我们牢记母校的重托走出校园,满怀报效祖国的信心走向工作单位;如今,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开始走向社会。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无论我们后续在哪里获得过多么高的学历和学位,最难忘的仍然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吉林化工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因为这里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我们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加油站。没有改革开放的宏大背景,没有母校的精心培养,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很难想象我们依靠什么立足单位、奉献社会,还能够凭借什么来报答党和人民的培育。

我毕业后即留在母校任教,近40年里逐步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有幸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母校巨大的发展变化,倍感欣慰、备受鼓舞。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之际,我和化机771 班全体校友一样,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我们难忘那个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难忘那段决定人生转折的时光。


文章来源: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网址: http://sxzyjsxyxb.400nongye.com/lunwen/itemid-38000.shtml


上一篇: 职业技术学院传统机械加工实训的创新思考分析
下一篇: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_黄土高原植被作用下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坡面侵蚀模块改进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